H....for Pong

Thursday, September 28, 2006


<<節錄:經濟日報>>


Lonely Planet創辦人︰旅途並不孤寂

  喜歡自由行的人,相信也看過 Lonely Planet。書中優美的風景照和詳實的資料介紹,令人立時有走出刻板生活、往外探索的衝動。30 多年前,其創辦人 Tony Wheeler 夫婦,便是帶一雙好奇的眼睛和走出朝九晚五生活的決心踏上旅程。途中,他們選擇了遷居澳洲及創辦 Lonely Planet,但旅行的腳步並未停下來,一直走到今天。

  他們的旅人生涯雖未結束,卻早已滿載而歸。上周末,他們專程來港,便是為把多年行旅經驗結集成書的自傳作宣傳。如影隨形的他們,還以行動做了另一個見證:旅途並不孤寂。

  早於 1977 年,Tony 與太太 Maureen 已結伴來過香港,當時入住的是背囊友首選的尖沙咀重慶大廈。這趟訪港,他們已改為入住灣仔的五星級酒店,當 Tony 步出房間的海景露台時,第一時間便從維港對岸一排排五光十色的商廈叢中,搜尋這個久違了的老相好。


香港印象

  「我們入住的那個年代,不如現在般多非洲人聚居。最初仍不能到中國旅行時,來香港便可從邊境遠望,及至 80 年代改革開放,當時重慶大廈內有些人與有關當局有特別關係,可安排到中國。」《China》便是他們在 1983、84 年往中國旅遊後,隨即出版的早期中國旅遊書,至今仍在全球熱賣。

  34 年前,他們展開了二人首次的漫長旅程,由本來居住的英國倫敦,一直駕車往東走,足遍及亞洲和澳洲。至今仍不斷有人問他們,當年是怎樣以半年時間和 400 英磅完成旅程;又或之後怎樣從僅餘的 2 毫 7 仙(澳幣)發展到今天的跨國企業;又或為何選擇在澳洲定居;又或怎樣維持同時間是夫妻、生意拍檔、旅行夥伴的關係等。「我們便想,倒不如寫本兼談業務的自傳?但也足足用了 10 年時間才完成。」Tony 說,這個構思與當年出版首本 Lonely Planet 書籍《Across Asia on the Cheap》如出一轍。

  但畢竟今時不同往日,好像今天的重慶大廈,政治色彩亦已隱去。Tony 再談及那裏時,已把它形容為一個購物、找換,甚至吃頓美味印度餐的好地方。語氣由懷想一轉為旅遊推介,是否意味旅行已為他們帶來了另一層意義?

  對工作全情投入的 Tony 坦承,隨業務不斷發展,無可避免地走到哪裏,都仍記掛生意,一年之中,他有一半時間在途上,或為洽商,或與太太旅行,也時有留意書中列舉的資料是否合用,或這處會否是下一本旅遊書的主題等。Maureen 說:「我們還很喜歡旅遊,很多地方都沒去過,時常也想再四處走走看看,如非洲的很多地方。」

商業主導?

  有時他們仍會起背囊上路。Tony 在個人網誌中便提到,去年 4 月,他在往澳門出席商務會議前後,做了一個月的背囊友,由新加坡出發,途經馬來西亞、泰國、柬埔寨、越南,直至中國上海,期間只以巴士、火車和船等平民化交通工具相接,沒坐過一程飛機。在香港取道往廈門的一段路,他還選擇了鮮有外國旅客登上的直通巴士過關,箇中經驗有趣。「車票上全都是中文,我看不懂,感覺自己就像個文盲,但我肯定沒搭錯車。」

  這個常作恤衫、粗布褲打扮的跨國集團創辦人,始終認為做背囊友更易與當地人溝通。「好像我在柬埔寨去看吳哥窟,途中與摩托的士司機閒聊,他便告訴了我他的悲慘身世,都是當年動盪政局下典型的平民故事。」Tony 的平易近人,在訪港 3 天的行程內表露無遺,在連場簽書活動中,他全程有問必答,且笑容可掬,沒半點架子。這許是與多年的旅人經歷有關。
It's a lovely planet

  Maureen 說:「有些人以為背囊友旅行會很孤寂,但當你一上路,自會發現有很多同行者,旅程其實並不 lonely。」Tony 閒言後補充,當年他們在土耳其伊斯坦堡旅遊期間,每晚都在城外紮營,日間閒逛過後,回來便與其他來自英國、加拿大、美國和澳洲的旅人傾談,有些人後來還與他們結伴同行,有些人則在旅程完結後成為 Lonely Planet 的作者。又如和公司合作多年的銀行,也是因當年初到澳洲時,在路上載他們坐順風車的夫婦介紹的。

  但為何仍叫 Lonely Planet?Maureen 道出了背後的故事:「寫成了《Across Asia on the Cheap》後,我們正為自資的出版社想名字,Tony 不斷在我耳邊哼《Space Captain》的歌詞:『Once while traveling across the sky, this lonely planet caught my eye……』煩得我叫他收聲,我說這應該是 lovely planet 才對。」最後,他們還是選了 Lonely Planet,只因名字較易記。

旅行良伴

  在別人眼中,他們是令人艷羨的一對,既是旅途又是職場以至人生的好夥伴。他們在自傳中便甜蜜蜜地寫到,每年的 10 月 7 日是他們的相識、結婚、公司成立紀念日,二人常在這段特別日子出外旅遊,去不同地方拍照留念。就記者所見,Tony 對 Maureen 挺體貼,他看見因在亞洲多處宣傳自傳而風塵僕僕的她病倒了,在抵港的晚上,便為她張羅晚餐和吃藥而忙得走來走去。

  把一切看在眼裏的 Maureen 笑說,其實他們與其他夫婦一樣,也會常常吵架:「對於行程,我們的意見差不多,甚少一個說東一個說西。但始終大家也會有疲倦和不開心的時候,發發脾氣、吵過架後,又會和好如初。」二人熱愛旅行的心,也許是彼此關係的強力膠水,即使 Maureen 懷孕以至兩個孩子成長期間,一家大小每年仍會在長假期旅行。

  「現在,我和她有時都會各自去旅行,這樣可讓彼此有多點自我空間,我想這也是維持一段長久關係的要素。」Tony 說,有些旅程如今年他重訪的阿富汗,Maureen 沒興趣,便沒有同行,另有些如將於明年展開的蒙古之旅,大家也想去,便由一方先策劃,另一方再加入。無論怎樣,他們仍會繼續旅程,只因從中獲益良多,很想以身體力行的方式,鼓勵更多人像他們般不斷探索。況且他們還有彼此作伴,旅程又怎會 lonely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大師的預測

  被喻為「旅遊聖經」的 Lonely Planet,現今除了是個已出版了逾 500 部旅遊書、擁有 400 名員工及設有完備網站服務的跨國集團外,在全球旅遊業界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,如定期發表的人生 50 個必到景點等報告。

  問及 Tony,他認為人生必到的 3 大景點,包括集合了歐洲精粹的意大利、可近距離觀看大量野生動物的非洲肯雅及擁有大片無人地帶的澳洲。他還預計,未來將會大熱的旅遊景點,則有相對較安全的南美國家、中國等。「其實非洲還有很多地方未開發,另有些地方則因政治或衝突而暫時不宜旅遊,如北韓、阿富汗等。」

  對於遼闊的非洲大陸,80 年代中,Lonely Planet 已出版了首本有關非洲的旅遊書,結果大賣,令他們盟生將部分收益回贈當地人的構思。Maureen 說:「當我看到埃塞俄比亞飢民的照片,我覺得這樣很不公平。」於是他們開始將扣稅前的 5% 純利用作慈善,先後資助過非洲小孩、婦女等,還在尼泊爾起了一家寄宿學校,近年他們專注於援助較小的項目,如年前發生的南亞海嘯災情等。

  作為一個旅人,可能只是到當地遊玩的過境旅客,但作為一個旅遊生意人,Tony 和
Maureen 還從中感到企業的社會責任。

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
個人小檔

  Tony Wheeler(60 歲),生於英國,因父親在航空公司任職,自小已在巴基斯坦以至美國居住過。大學修讀工程,及後在倫敦商業學院修畢 MBA,曾在汽車公司工程部任職。1971 年與 Maureen 結婚,育有一子一女,1972 年與太太展開首次長途旅行後,遷居澳洲,1973 年成立 Lonely Planet,曾有份撰寫當中的 20 多本旅遊書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Maureen Wheeler(50 多歲),生於愛爾蘭,學得一手速記的她,曾任秘書,20 歲往倫敦闖蕩。她與 Tony 同為 Lonely Planet 的創辦人和董事。創業後,她完成了社工學位。因其在人道救援工作的資助,曾獲過多個獎項。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